Find journeys, in the Yun travel!
本區景點推薦

法隆寺
【法隆寺旅游推薦:從法相宗獨立為圣德宗的本山】法隆寺建筑設計受中國南北朝建筑的影響,寺內有40多座建筑物,保存著數百件7—8世紀的藝術精品。法隆寺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質建筑的杰作。
在日本奈良生駒郡斑鳩町的法隆寺地區,有48座佛教建筑,它們代表了日本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木質建筑的杰作。其中的11座建筑修建于公元8世紀之前或公元8世紀期間,它們標志著藝術史和宗教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即再現了中國佛教建筑與日本文化的融合。這些建筑與佛教同期被傳入日本。
法隆寺全名為法隆學問寺,別名斑鳩寺,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根據先帝用明天皇的遺命與圣德太子一起修建了法隆寺。建筑設計受中國南北朝建筑的影響,寺內有40多座建筑物,保存著數百件7—8世紀的藝術精品。其中被指定為國寶?重要文化財產的文物約190類合計2300余件。法隆寺建筑物群和法起寺共同在1993年以“法隆寺地區佛教建造物”之名義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法隆寺1950年從法相宗獨立,現在是圣德宗的本山。
法隆寺占地面積約187000平方米,分東西兩院。西院重建于7世紀末和8世紀初。西院的金堂佛像殿、五重塔、中門和走廊是早期佛教建筑風格的重要典范,而這一建筑風格在中國和朝鮮的其它地區早已蕩然無存。東院建于8世紀末,有夢殿等建筑群,寺中有17座被指定為國寶的建筑物,此外還有各時代的雕刻、繪畫、工藝品,是佛教藝術的一大寶庫。
西院寺中用木刻版壓成花紋的土墻大道,是法隆寺的特色。大道盡頭的中門門柱上還有外曲線形成的花紋,這又是仿希臘建筑的藝術特色。建于670年的五重塔,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塔。建于620年的金堂內供奉著中國北魏風格的釋加牟尼青銅佛像和藥師如來像,這是日本最古老的佛像。
東院后面的中宮寺珍藏著一尊木刻彌勒佛像,這是奈良雕刻的登峰造極之作。彌勒佛一腿繞在另一腿上,頭微微側向一邊,一手太至腮邊,顯出莊嚴、泰然、若有所思的神情。
西院和東院中的歷史建筑建于公元8世紀到公元13世紀期間。環繞周圍的附屬廟宇則建于公元12世紀,并一直持續到公元19世紀。我們今天見到的建筑則建于公元17世紀和19世紀之間。法隆寺地區被普遍認為是日本文化和宗教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建筑展示了從早期到現在的日本佛教歷史。
雖然法隆寺建于公元7世紀,但現存僅有一座三層寶塔,修建于公元706年。同西院的建筑結構一樣,這座寶塔成為早期佛教木質建筑風格的典范。
法隆寺七大不可思議
法隆寺的七大不可思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七條,但是寺院沒有具體正確的記錄,七大不可思議這樣的說法開始于江戶時代。
1.法隆寺伽藍內蜘蛛不結網,鳥雀不拉糞
實際上伽藍內不可能完全沒有蛛網鳥糞。這有可能是院內僧眾希望法隆寺保持清靜的良好愿望的一種表現。
2.南大門前有一塊稱為鯛石的大石
南大門階梯下的地面埋有魚形的大石。據說不管下多大的雨,雨水也不會漫過石頭,可能含有希望魚(或者水)只到此處打止之意。
3.五重塔上的九輪插有四把鐮刀
一說鐮刀是為了封住圣德太子怨靈而設,還有一種說法是祈求防止雷擊。這可能受到中國古來五行說影響、五行中雷屬“木”,鐮刀屬“金”。金克木,所以用鐮刀鎮雷。此外還傳說如果看到鐮刀向上為豐年,向下為荒年。
4.法隆寺中有三個伏藏
伏藏就是地下的倉庫,這是法隆寺破損時,為再建而暫時存放財寶的地方。分別位于金堂東北角,經藏內,回廊南西角、被石蓋覆蓋。
5.因可池內青蛙都是獨眼
位于連接西院伽藍與東院伽藍的石板路的附近的因可池,在古代曾建有圣德太子居住的斑鳩宮。據傳圣德太子在學習的時候因為蛙聲太吵而用毛筆點了青蛙的眼睛一下,從此此池中的青蛙都只有一只眼睛了。
6.夢殿的禮盤(僧人用座臺)背面出汗
夢殿救世觀音像前的禮盤。毎年2月將這個禮盤暴曬,根據蒸發出的水汽多少預測一年的糧食收成(日語稱做“夢殿のお水取り”)。
7.地面沒有排水口
實際排水口是有的,這一說法估計是為了表現法隆寺排水好地盤好。

法隆寺地圖

地圖使用指南:
(1)本電子地圖的基本界面是政區街道和旅游交通地圖;
(2)點擊地圖左上角“地圖-地形”或“衛星圖像”,可以分別顯示法隆寺地圖地形圖和法隆寺地圖高清衛星圖;
(3)點擊地圖右上角小四方形“□”,可一鍵切換法隆寺地圖全屏大圖;
(4)點擊地圖右下角“+ -”,可對地圖進行縮放(手機端也可以用雙手指縮放);
(5)用鼠標可以拖動地圖到任意位置(手機端用手指拖動)。

